位于吴江城北的柳胥路,一头连着京杭运河,一头抵近浩渺太湖。
三十年前,这条路上,14家台资企业集中落户,成为近千家台企竞逐吴江的“先驱者”。
多年以后,提到台企在大陆,就难以绕开吴江。
时光悄然走过三十年,在已颇具都市格局的东太湖畔,人们讨论的热点是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当350公里时速的沪苏湖高铁载着吴江人抵达2025年,这条柳胥路,更显时代的厚重与沧桑。
每一代人,之于每一个时代,都肩负着各自的使命。
我们不应忘记,那一代“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吴江人;不应忘记,那段为吴江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闯出一片天的激情岁月。
从破冰,到交融,再到一起向未来,吴江和台商的故事,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和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该如何纪念并传承下去呢?
让人生换个跑道吧!
台湾省台中人颜良运绝不会想到,他的跑道一换就是25年多。
1999年,作为明基和飞利浦的配套企业,已在深圳布局的台湾立隆电子公司,选择“北上”在吴江选址设厂。创办人吴德铨的儿子吴志铭与颜良运是发小。彼时颜良运在上海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并娶了一位上海医生为妻。
2000.11.28立隆电子正式开业
也许是纯粹的哥们义气,年近不惑的颜良运接受了发小的邀请,接手管理立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上海与吴江,在现在看来很近的距离,在那时需要辗转绿皮火车和长途汽车。颜良运每天披星戴月地来,披星戴月地回。
那时的吴江真是个又小又旧的地方,就像几十年前的台湾乡下。
时移世易,现在这里值得他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他的事业和家庭,他的牵挂。
颜良运后来每周开车回上海和妻女团聚,在常台高速通车前,他需要绕道苏同黎公路。
每到油菜花开的季节,总会让他的回家之路变得繁花似锦。
这条金黄色的路,一直往东延伸,就是他和台商朋友们去过很多次的古镇同里。
水多,故事多,就是他对吴江的最初印象。
颜良运的好友里,有来自台北的王健民,身为台湾龙头电子企业瑞仪光电的高管,王健民比他晚3年到吴江。
两人颇有点相似,个头都不高,都很幽默健谈。
作为瑞仪光电第一批来到大陆的元老,王健民见证了瑞仪光电成为全球行业第一的顶峰,至今瑞仪光电仍是吴江的制造业十强。期间他曾有过四次回台的机会,但都没舍得离开。
他是吴江第一位领取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台湾人,是吴江外企志愿团(吴江外企志愿者联合会前身)的首任团长。扎根异乡,温暖别人,收获快乐。
2013年,王健民的志愿者装备
王健民很喜欢同里,喜欢到每周骑着自行车,到同里景区去当“红马甲”,甚至过年都不缺席。除了用自己的外语特长给外国游客当翻译,维持景区秩序,他还救过人。
2013年的初秋,正骑车巡逻的他,救了一名倒地抽搐不止的男孩。
王健民救助晕倒同里街头的南京游客
温暖他人的,还有音乐。2024年,台属王开慧看中了吴江区震泽镇谢家路自然村的良好生态,开起了首家音乐民宿,链接起城乡,也将自己的诗与远方种进乡村振兴的土壤。
无论是颜良运、王健民,还是王开慧,他们和无数台胞台属一起,共同感受着和大陆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脉搏。
当一群人三十年来义无反顾地选择一座城,投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寻找事业成就和未来归属,人与城的双向奔赴也跳出了基础需求,深化为精神层面的共振。
要说台湾人有多爱同里,吴江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同里湖大饭店,就是台达电子当年投资3000万美元建造的。
在风姿绰约的同里湖畔,它已经矗立了21年,迎来送往了无数天南海北的客人。
2014年的同里湖大饭店全景
这座由世界知名企业以高规格建造的酒店,长了吴江的面子。从打下第一根桩开始,政府就给予了足够多的支持,开业后,更是将大型活动都办到了那里。
同里湖大饭店成为了吴江的对外窗口和旅游名片。
同里也是一名年过花甲的台湾茶农的梦圆之地。
“茶三代”叶素珍来自台湾南投县,老家最出名的除了漫山遍野的乌龙茶树,就是小学语文课本里几乎每个大陆人都知道的日月潭。
2010年,叶素珍与哥哥叶云渊还在苏州经营茶叶生意。偶然的一个机会,兄妹俩与同里朋友一起品尝台湾名茶椪风茶,了解到同里已举办多年的“水乡丽人”评选。
叶素珍灵光一闪:椪风茶别称“东方美人”,如果把台湾的茶树种到同里,用东方美人的制茶方式,炒制出“水乡丽人”茶,在悠悠茶香中品味水乡的宁静与人文,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2011年,经苏州市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牵线,5万棵台湾高山茶树苗在南星湖畔的同里北联落地生根。
2017年5月13日,水乡丽人茶园首次开采
兄妹俩经过6年锲而不舍的艰辛试种,扛过了土壤、气候、海拔等种种不利因素,2017年,“东方美人茶”终于在江南水乡脱胎换骨为“水乡丽人茶”。
茶树栽种不易。在叶素珍心里,这些年来,她有本还不完的“人情账”。这些“人情”里,有很多名字——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苏州市台联、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吴江区台协、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同里镇政府、太平洋保险吴江支公司……
一叶同根,茶香两岸。
300年前,原产福建的乌龙茶渡海来到台湾,现在,她带着它回到江南,为这里添上清新淡雅的茶故事。
除了同里湖大饭店,幸亚(苏州)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副总黎焕章来吴江20余年,还是最喜欢带大陆客人去位于城区花园路的“乡亲鹅肉城”“打牙祭”。因为那里有最正宗的宝岛味道。

垂虹路与花园路交汇处
2005年,台湾客家人王光翠看中了花园路与垂虹路交汇的一处商业楼盘,2007年,他将在鲈乡南路居民区附近开了几年的“乡亲鹅肉城”搬到了垂虹景区对面,天天生意盈门。一年后,王老板在昆山市的周市镇开出第二家店。
“乡亲鹅肉城”主打客家小炒、鹅肉五拼、卤肉饭等台式菜品。很多人说,这是吴江开业最早的一家台菜馆。
陆陆续续的,周边开起了台式涮涮锅、府城牛排、四海游龙锅贴、一中八两鸡排、鲜芋仙、五十岚奶茶等等各类台式餐饮,中山北路嘉鸿花园一带,甚至一度成为台湾美食一条街。
台湾美食的肇兴源自于台企在吴江的爆发式增长。

花园路上的乡亲鹅肉城
吴江台办原主任成从一记得,1997年时,整个吴江只有18家台企,到2007年,短短十年间暴增到了700余家。到2010年左右,更是接近千家规模。
随着台企的大量入驻,大批台商、台籍管理人员及其家属也随之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
独在异乡,乡愁难解。
作家汪曾祺说,对家乡的思念,常常是从味觉开始的。
翻看“乡亲鹅肉城”的大众点评,有人在这里寻找家乡味道,“每每想念台湾菜时,都会到乡亲鹅肉城走一遭,怀念一下台湾口味”;有人在这里找到欢聚温情,“共聚一桌,酒酣耳热,聊过去,聊未来,喜欢这种聚会,这种感觉,这种情谊。”
……
那些留在点评里的繁体字,记录着他们与这座城市的关联,书写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它是异乡人藏在味蕾里的记忆密码,也早已升华成这座城市的美食名片。
如果说叶素珍是两岸茶文化的使者,那么林锡泉则是两岸书法文化的使者。
这位爱垂虹斜阳、钟情崧泽文化的“文艺范儿”台商,有一颗大爱之心,连续多年将自己创作、收藏的书画作品用作义卖,所得款项皆用于吴江的慈善事业。
取之吴江,也应还之吴江。
林锡泉是受到了吴江台协妇联会(台协妇慈会前身)一群古道热肠的台商太太们的触动。
福利院孩子们的“台湾妈妈”
助学、爱老、扶幼、义卖、募捐,台协妇联会的姐妹们风风火火。杨雅如、巫慧俐、赖美香……她们是历任会长,也是“台湾妈妈”。
福利院的孩子记得这群“台湾妈妈”。是她们的爱心帮助,让先天唇腭裂的英英得以找回美丽,找回自信;清寒学子记得这群“台湾妈妈”。是她们的援助之手,让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黑龙江佳木斯高二学生曲磊,圆了回乡完成学业,参加高考的大学梦;困境儿童记得这群“台湾妈妈”。是她们的温暖相伴,让失去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的小启红,得以继续学业,改善生活……
福利院孩子们的“台湾妈妈”
从最初的10人,到近百人规模,穿越海峡的母爱暖人心扉。
这世间所有的情谊,从来都是相互成就的。你给我一份温暖,我回馈你双倍关怀。
汶川大地震,在吴台企纷纷发动员工,走上街头为震区募捐,大同电子、大昶电脑配件等台企慷慨解囊,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50年一遇的台风“莫拉克”侵袭台湾,酿成重大灾情,吴江全区上下动员起来,开启赈灾募捐……
苏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吴江妇联会的台商夫人们包粽子义卖
正如那首歌里唱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请你相信这份感情,值得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