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湖论坛

搜索
 找回密码
 注册
在本论坛发布谣言、色情、反动、侵权等内容将依法严肃处理,区公安局举报电话:0512-110 。 申请删帖
查看: 79|回复: 2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第二句“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诠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0 09:49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直译: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贤明的君子或圣人)并不以仁慈的心去对待百姓,而是将百姓视作草和狗一样的存在。

 

思想内容解释:

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圣人”理想状态的看法,强调“圣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仁慈、慈善的完美典范。相反,老子强调“无为”、“自然”和“无欲”,认为圣人应顺应自然法则,不以人为中心去施加仁慈,而是以一种超然、无为的态度,让百姓自然地生活。这里的“仁”不是指普通意义上的仁爱,而是一种人为的、刻意的道德评价,老子反对人为的道德束缚。

“以百姓为刍狗”则暗示,圣人对百姓的态度是超然的,不将百姓视为需要特别关怀或道德责任的对象,而是视之为自然中的一部分,随顺自然的运行,不加人为干涉。

 

现实意义诠释: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治理与被治理的关系时,应避免人为的道德优越感或过度干涉。它强调顺应自然、尊重个体的自然状态,避免过度的道德评判和人为干预。现代社会中,这可以理解为倡导“无为而治”、尊重个体的自然发展,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控制,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自然。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领导或管理中,应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尊重被管理者的自然状态和自主性,而非过度施加道德压力或操控。这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促使社会和谐稳定。

   
            
发表于: 2025-9-10 10:06 来自- 中国江苏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5-9-10 10:10 来自- 中国江苏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本论坛发布谣言、色情、反动、侵权等内容将依法严肃处理,区公安局举报电话:0512-110 。 删帖申请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小黑屋|手机版|吴江新闻网 ( 苏ICP备2022046825号 苏新网备2008040号 )

GMT+8, 2025-9-10 13:30 , Processed in 0.015690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东太湖论坛中发表的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东太湖论坛支持或反对此观点。
如果在论坛中有网民发表的不实内容,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本论坛并不承担相关的责任。
如果您认为情节严重,您可以向警方报案。我们按法定程序积极配合,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投诉电话: 在线投诉
电子邮箱:
点击 >> 删帖申请
苏公网安备 32050902100654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