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韵长歌 一、引言1.1 研究背景与目的南宋时期,张俊作为重要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舞台上扮演关键角色。他生前被封清河郡王,死后追封循王 ,其墓葬的准确位置及相关历史信息,一直是历史研究领域关注的要点。墓葬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所,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实体,对张俊墓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南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丧葬制度等多个方面。 在众多关于张俊墓的研究资料中,湖州府县志提供了独特且宝贵的线索。这些方志是地方历史的重要记录,蕴含着当地的地理、人文、风俗等多方面信息。从湖州府县志切入探讨张俊墓,旨在借助方志中详实的记载,如墓葬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相关历史事件及民间传说等,对张俊墓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探究,力求还原历史真相,解开张俊墓之谜。 二、张俊墓相关记载梳理2.1 四库全书与乌程县志记载在对张俊墓的研究中,钦定四库全书成为重要的文献依据。四库全书中明确记录:“宋清河郡王张俊墓 —— 乌程县志在‘菁山’石台尚存”。这一记载为探寻张俊墓的位置提供了关键线索 。乌程县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区域,其县志对当地人物墓葬等信息的记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从四库全书中引用的乌程县志内容来看,当时普遍认为张俊墓位于菁山,且墓前的石台依旧保存。 进一步查阅其他史志资料,发现大部分史志上关于张俊之后葬在 菁山 的记载高度吻合。这种一致性表明,在当时的历史认知中,“菁山”作为张俊墓所在地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可。众多史志的相互印证,使得这一记载更具说服力,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2 与无锡华藏寺 “青山” 对比当把目光聚焦到无锡华藏寺所在的山头时,会发现其命名为 “青山”,且自古以来并无草字头。这与史志中记载的张俊墓所在的 “菁山” 在名称上存在明显差异 。 无锡华藏寺所处的 “青山”,民间传闻。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 1154 年) ,高宗皇帝将太师张俊赐葬于青山,并在墓左侧建造了寺院,赐名 “华藏褒忠显亲禅寺”,此地也因此被称为青山寺,后为避免与河埒口青山湾的青山寺混淆,改名为华藏寺 。然而,尽管有这样的历史背景,但从名称的差异以及与多数史志记载的不符来看,无锡华藏寺所在的 “青山” 那个山头命名自古是没有草字头的,与史志中张俊墓所在的草字头的 “菁山” 并非同一地点 。这种差异引发了更多关于张俊墓真实位置的思考与探究,也促使研究者从更多角度去分析和判断。 三、湖州菁山历史背景3.1 南宋时期菁山的名人踪迹南宋时期,菁山迎来了一段人文鼎盛的时期,这其中葛胜仲父子的经历尤为引人注目。宣和四年(1122)五月,葛胜仲调任湖州知州,开启了他与湖州的不解之缘 。建炎二年(1128)秋,时局动荡,葛胜仲与儿子葛立方避乱至湖州菁山。这里清幽的环境、秀丽的山水,让他们决定在此安家,携家移居湖州菁山 。此后,建炎四年(1130),葛胜仲再次担任湖州知州,尽管当时局势严峻,“群盗纵横,声摇诸郡”,但他积极作为,“修城郭作战舰阅士卒”,凭借着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军事策略,使得贼寇知难而退 。面对大饥荒,他又开仓赈济百姓,使民众得以度过难关 。不过,这次任职时间短暂,绍兴元年(1131),葛胜仲便奉祠退隐湖州菁山,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岁月,直至 73 岁去世 。在湖州为官、隐居的长达 18 年里,葛胜仲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还在文化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 葛胜仲在与德清诗人沈与求唱和时,留下了 “菁山遽用檀公策,水村来作浮家客” 的诗句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菁山生活的感慨,以及在复杂局势下的心境 。同时,他在《与胡学士书》中也明确提到:“避地吴兴,依薄业以糊口,今四年矣。所居号宝溪,连甍一大聚落,日须租办。而十里有菁山隐庵,林谷奇胜,时以烟艇往来 。” 这不仅详细描述了他在湖州的生活状况,也让我们对当时菁山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 万历《湖州府志》记载:“隐安在菁山,太守葛胜仲居此,号隐安 。”“隐安” 即 “隐庵”,寓意着隐居得安 。葛胜仲选择在此隐居,正是看中了菁山远离尘世喧嚣,却又山水相依的独特环境 。在这里,他可以远离官场的纷争,享受宁静的生活,同时也能与文人雅士交流唱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葛立方作为葛胜仲的长子,长年陪伴在父亲身边,深受父亲的影响 。他深爱菁山梅花之盛,留下了大量描绘和赞美菁山梅花的诗词 。他曾说自己 “菟裘已向菁山卜,从此栖迟到发皤 。” 表达了他对菁山的喜爱和在此终老的意愿 。葛立方子葛邲也出生于此,成长于此,后来在宋光宗时出任丞相,成为宋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之一 。这一家族在菁山的生活轨迹,不仅反映了当时菁山的人文风貌,也展示了家族传承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 。 在南宋初年,湖州还形成了一个以葛胜仲为核心的诗人群体 。菁山一度成为他们唱和雅集的中心 。叶梦得、程俱、刘一止、沈必求、陈与义等诸多诗人,或是隐居于此,或是慕名来访 。他们在这里吟诗作赋,交流思想,共同推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 。稍晚些时候,杨万里、王十朋、李洪、王质等著名诗人也来到菁山,并留下了相关诗作 。这些诗人的到来,使得菁山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成为了南宋时期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 3.2 菁山的经济特色 —— 十里梅菁山不仅在人文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其经济特色也十分显著,尤其是种植梅树作为经济果林的传统,源远流长 。早在南宋时期,菁山的十里梅就已闻名遐迩 。南宋中期陈造在《次韵郭帅梅》诗中写道:“薄游他日为寻梅,烂赏菁村十里开 。” 王质在《题俞舜俞墨梅》诗中也称赞道:“菁村江梅,竹山蜡梅,余虽不遍历天下,东南未见也 。”“吾尝菁村山中饱玩玉葳蕤,十里五里无他枝 。”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菁山梅花盛开的壮丽景象,漫山遍野的梅花,绵延十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 湖州作为著名的乌梅产地,种植规模庞大,传统悠久 。据相关资料记载,湖州的梅树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 。在南宋时期,湖州的乌梅就已成为当地的重要特产之一 。其种植规模之大,从菁山的十里梅海便可见一斑 。这些梅树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乌梅可以制成各种食品和药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梅树的种植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食品加工、药材贸易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 菁山的十里梅在当时不仅是经济果林,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菁山的梅花吸引了众多诗人前来观赏、吟诗作画,成为了文化创作的重要源泉 。诗人们在这里留下的诗词作品,不仅赞美了梅花的美丽,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梅花盛开的季节,菁山成为了人们踏青赏梅的好去处,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游玩,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 四、张俊墓规制与历史礼仪分析4.1 古代王爵制度与张俊封爵情况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体系中,王爵制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王朝对皇亲国戚、功臣勋贵的尊崇与封赏 。王爵主要分为亲王和郡王两等,其封授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程序 。一般而言,天子的伯叔兄弟诸子封国者被封为亲王,他们的封号往往与国号相关,如秦王、周王、楚王等 。这些亲王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享有极高的待遇,他们是皇室核心权力圈层的重要成员 。而周边附属国的国王则被封为郡王,如朝鲜王、越南王、琉球王等 。郡王的地位相较于亲王略低,但在各自的领地内也拥有相当的权力和地位 。 除了皇室成员和附属国国王,一些功臣或亲属也会因卓越的功绩或特殊的关系被授予王爵 。他们的封爵同样分为亲王和郡王两类 。这些非皇室成员获得王爵,是对他们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高度认可,也是王朝为了巩固统治、激励臣民的一种手段 。 张俊作为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其封爵情况在历史记载中清晰明确 。他生前凭借在军事上的诸多战功以及对南宋朝廷的忠诚,被封为清河郡王 。这一封号不仅是对他当时地位和功绩的肯定,也使他在南宋的政治舞台上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死后,他被追封循王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传统中,追封的待遇通常会在生前品级的基础上提升一级 。这意味着张俊死后所追封的 “循王”,已达到亲王级别 。从他生前的清河郡王到死后的循王,封爵的变化不仅体现了他在南宋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得到更高的认可,也反映了南宋朝廷对他的尊崇程度不断加深 。这种封爵上的变化,在研究张俊的生平以及南宋时期的政治、军事格局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4.2 从礼仪制度推断张俊墓规制在古代封建制度下,葬礼礼仪是一项极其重要且严谨的制度,它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秩序和文化传统 。葬礼礼仪中的各项规定,从入殓、停柩、吊唁到下葬等各个环节,都与逝者的身份、地位紧密相关 。尤其是对于像张俊这样生前封郡王、死后追封亲王的重要人物,其墓葬规制更是严格遵循相应的礼仪制度 。 根据封建制度的葬礼礼仪,亲王作为皇室宗亲或功勋卓著的象征,其墓葬规制有着明确而严格的标准 。首先,在墓葬的规模上,亲王墓通常占地面积较大,以彰显其尊贵地位 。墓冢的高度、直径等都有相应的规定,一般来说,墓冢高大宏伟,体现出亲王的威严和尊贵 。例如,一些亲王墓的墓冢高度可达数丈,直径也在数十米以上 。在墓葬的建筑结构方面,亲王墓往往设有宽敞的墓室,墓室的布局和装饰都十分讲究 。墓室内部可能会有精美的壁画、雕刻等装饰,以展示亲王的身份和地位 。同时,墓室的结构也较为复杂,可能包括前室、后室、耳室等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 在墓葬的陪葬品方面,亲王墓的陪葬品丰富多样,且多为珍贵之物 。这些陪葬品不仅包括金银珠宝、玉器瓷器等贵重物品,还可能有一些与亲王生前生活、爱好相关的物品 。例如,有的亲王喜爱书法绘画,其墓葬中可能会陪葬一些名家书画作品;有的亲王擅长骑射,墓葬中可能会有精美的弓箭、马鞍等物品 。陪葬品的丰富程度和珍贵程度,也是亲王墓规制的重要体现 。 张俊下葬时,由于其死后被追封循王,达到亲王级别,所以他的坟墓规制必须符合一品亲王的形制大小 。这意味着他的墓葬在规模、建筑结构、陪葬品等方面都应具备亲王墓的特征 。从规模上看,其墓冢应高大巍峨,占地面积广阔;墓室结构复杂,装饰精美 。在陪葬品方面,应该有大量珍贵的物品随葬 。这些推断不仅基于封建制度的葬礼礼仪规定,也与历史上其他亲王墓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相印证 。通过对张俊墓规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南宋时期的丧葬文化和等级制度,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张俊在南宋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 五、湖州菁山疑似张俊墓考察5.1 菁山古墓实地情况湖州菁山坞,位于浙江湖州市西南金鸡山之东麓,这里曾有一座极具神秘色彩的宋代大墓 。这座古墓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金鸡山突兀于墓之西北,其山脊绵延长达一公里,从远处眺望,整座山呈龟龙状,气势非凡 。大墓就坐落于 “龙首” 右侧,居高临下,站在墓前极目远眺,视野开阔,山川景色尽收眼底,仿佛有一种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 。 从规格形制上看,这座大墓的背高达到十米,直径二十五米,规模宏大 。墓上还留存有明显的坟祠痕迹,这表明在过去,这里曾有用于祭祀和纪念的建筑,显示出墓主人的尊贵地位 。墓前有一坪台,曾经设有龟驮的基碑、华表、牌楼、界碑以及祭奠用的石桌、石凳等 。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部分设施已经损毁,但现仍存有石人、石马、石羊各二,从这些留存的物件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墓葬的宏大排场 。再往前,是一片开阔地,呈斜坡形,有着明显的坟城迹象 。这片坟城是个顶边宽四十米,底边宽一百六十米,两边各长一百四十米的梯形,其规模之大,在同类墓葬中实属罕见 。 当地老农对这座大墓有着独特的称呼,他们称其为 “王墓”、“元帅墓” 。在他们的讲述中,墓主 “官大得很,同岳飞一起打过仗” 。这些民间的称呼和描述,与张俊的身份有着高度的契合 。张俊作为南宋的重要将领,生前封清河郡王,死后追封循王,官职显赫 。他又与岳飞同属南宋大将,曾一同参与抗金战争,这些特征都与老农们的描述相符合 。注:南宋时期葬于湖州的秀安僖王、秀王赵伯圭、邢越王等诸位人物之墓葬确切地址,于当地乡土史中均有详实记载,且业已经过考古发掘予以证实。故而,菁山宋代无名大墓之主人,可将上述人员排除在外。 而无锡市地区向来就没有哪本详尽的史志记载,或是在民间口口相传的传闻里,存在过宋代时期符合一品亲王规制的大墓。无论是在对地方历史进行深入考究的官方史志典籍,还是在百姓茶余饭后闲聊所流传下来的故事中,最终经过考证都是谣传,并无与之相关的踪迹可寻。
5.2 被误写为韩世忠墓的缘由这座位于湖州菁山坞的大墓,在明《万历湖州府志》中被误写成 “蕲王韩世忠墓” 。出现这一误载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张俊与韩世忠、岳飞同为南宋大将,他们在南宋初期的军事舞台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张俊与韩世忠不仅身份相似,还都曾被封为 “王” 。张俊生前封清河郡王,死后追封循王;韩世忠死后被追封蕲王 。他们在南宋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得人们容易将他们的相关信息混淆 。张俊曾助秦桧陷害岳飞,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他的事迹也因此广为人知 。而韩世忠同样是南宋的著名将领,他在抗金战争中表现出色,如黄天荡之战,让他声名远扬 。两人的事迹在民间流传甚广,在传播过程中,一些细节可能会被误传或混淆 。 从方志记载的角度来看,存在一些疏漏和矛盾之处 。《吴兴掌故集》、乾隆《湖州府志》等诸多书籍都明确记载张俊之墓在菁山,然而万历《湖州府志》却恰恰未记载张俊墓 。这种方志记载上的不一致,给后人的判断带来了困难 。当人们在查阅资料时,面对不同方志的记载,容易产生误解 。万历《湖州府志》在记载菁山墓时,可能由于当时的信息收集不全面、编写人员的疏忽等原因,将菁山墓误写为韩世忠墓 。 民众口碑材料在传播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偏差 。当地老农称菁山墓为 “王墓”、“元帅墓”,还说墓主 “官大得很、同岳飞一起打过仗” 。这些描述虽然与张俊的身份相合,但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会因为记忆偏差、信息传递不准确等因素,被误认为是在描述韩世忠 。而且,张俊死后,因陷害岳飞而受到历史的批判和清算 。后世对他的行为大多持否定态度,当地百姓可能出于对他的负面评价,有意无意地将张俊的墓葬信息抹隐掉,并与韩世忠的混淆 。相比之下,韩世忠是抗金英雄,深受百姓爱戴,将墓误传为韩世忠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情感倾向 。 六、韩世忠墓考证及其对张俊墓研究的启示6.1 苏州市灵岩山韩世忠墓考证苏州市灵岩山韩世忠墓,位于木渎镇灵岩山西南麓,这片墓地约 2 亩,封土高出地面 3 米,是韩世忠与梁红玉等四位夫人的合葬墓 。宋孝宗即位后,对韩世忠追封为蕲王,极为重视他的墓葬,特意建筑陵墓、享堂,并亲自书写碑额 “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 。这块墓碑堪称一绝,碑文长达 1.39 万多字,由赵雄撰文,周必大书写,足见其分量之重 。碑高 3 丈,在当时的碑刻中,这样的高度实属罕见 。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如今碑石有所损坏,但仅存的石龟就高近一人,长约丈余,其镌刻极为精细,从这些细节中仍能感受到当年的工艺之精湛 。 韩世忠墓神道碑坐东朝西面对神道,其右半部刻着 “中兴佐命定国元勋” 几个大字,为宋孝宗皇帝亲书 。1939 年 5 月,一场飓风突如其来,将这座巍峨的石碑吹倒,碑石断裂成十余段,龟趺也首尾分离 。1946 年 5 月,灵岩山妙真和尚心怀对英雄的敬重之情,邀集地方人士及韩世忠后裔,四处网罗资金,召集工匠,将神道碑断块分两段用水泥等制成混凝土嵌铁箍胶结,重新竖立于原处 。然而,由于当时资金与技术手段的局限,这次修整未能将神道碑重立于龟趺之上,昔日神碑雄姿虽未能完全重现,但它依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据介绍,石碑未倒之前,已进行了拓片,碑刻全文现保存在苏州市碑刻博物馆 。此碑石之巨、碑文之长,堪称 “天下之最”,其价值甚至超过了韩世忠墓本身,成为研究韩世忠生平以及南宋历史的重要文物 。 从碑刻的风格特点来看,韩世忠墓神道碑具有独特的宋代风格 。其边饰云纹古雅,线条简洁流畅,给人一种质朴而庄重的美感 。碑额之夔龙短拙而简洁,雄浑而有力,与明清时代盘曲多鳞、细长夭矫的风格截然不同 。这种独特的风格,是宋代碑刻艺术的典型代表,也为判断墓碑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与明清时代龟大碑矮、风格稳健的碑刻相比,韩世忠墓神道碑碑体过高,而龟趺显得较小 。碑文基本均已风化,字迹漫磨殆尽,这表明碑经历了漫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与明清诸墓文字清晰的碑体形成鲜明对比 。从这些风格特点的差异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苏州韩世忠墓神道碑的独特之处,进一步证实了其宋代原碑的真实性 。 在相关文献记载方面,明洪武《苏州府志》、正德《姑苏志》、《吴邑志》、《吴中灵岩山志》、清《江南通志》等众多文献都对灵岩山韩墓进行了详尽的记载 。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描述了韩世忠墓的位置、规模、建筑结构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明洪武《苏州府志》中对韩世忠墓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详细标注,为后人寻找和研究墓葬提供了重要线索 。正德《姑苏志》则对墓葬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进行了描述,让我们对当时的墓葬规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清《江南通志》更是从宏观的角度,将韩世忠墓与江南地区的其他历史遗迹进行了关联,丰富了我们对韩世忠墓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这些文献的相互印证,使得韩世忠墓的历史信息更加准确、全面,也增强了我们对其真实性和历史价值的认识 。 6.2 确认韩世忠墓对湖川张俊墓研究的意义韩世忠墓确认在苏州灵岩山这一事实,对张俊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反向佐证作用 。从墓葬的误载情况来看,湖州菁山坞的疑似张俊墓曾被误写成韩世忠墓 。而当韩世忠墓在苏州被明确认定后,就为解开这一误载谜团提供了关键线索 。湖州菁山无名大墓规模宏大,从规格形制上看,等级非常高,已达到王一级 。然而,张俊死后因陷害岳飞而受到历史的批判和清算,当地后世对他多有鄙弃 。地方志可能因种种顾虑不敢对其浓墨重彩地记载,乡民也以他葬在本地为耻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意无意地将这座大墓谣传成韩世忠墓 。如今韩世忠墓已确定在苏州,那么湖州菁山坞的这座大墓就更有可能是张俊墓 。这种反向推理,基于对历史背景、人物评价以及墓葬规制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使得湖州菁山坞为张俊真正埋葬之地的说法更具可信度 。 从南宋时期的丧葬制度和历史背景来看,韩世忠与张俊同为南宋大将,身份地位相近 。韩世忠墓的确认,让我们对南宋时期高级将领的墓葬规制和礼仪制度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这为研究张俊墓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标准 。根据韩世忠墓的规模、建筑结构以及陪葬品等方面的情况,可以推测张俊墓在规制上应该与之相似 。湖州菁山坞的疑似张俊墓,在规模和规制上与韩世忠墓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墓冢的大小、墓前的设施等 。这进一步说明,湖州菁山坞的大墓符合张俊作为郡王和死后追封亲王的墓葬规制,从侧面印证了其可能是张俊墓的观点 。通过对韩世忠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为深入探究张俊墓提供了更广阔的历史视野 。 七、结论7.1 研究成果总结通过对湖州府县志及相关历史资料的深入研究,基本可以确定湖州菁山坞的宋代大墓极有可能是南宋张俊墓。从文献记载来看,四库全书、乌程县志等诸多史志均表明张俊墓在 “菁山”,这与湖州菁山坞大墓的地理位置相契合 。从墓葬规制分析,张俊死后被追封循王,为亲王级别,其墓葬应符合一品亲王的形制大小 。湖州菁山坞大墓规模宏大,背高十米,直径二十五米,有坟祠痕迹,墓前设施齐全,且有明显的坟城迹象,这些都符合亲王墓的规制 。 当地民间传说和口碑材料也为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老农称该墓为 “王墓”、“元帅墓”,墓主 “官大得很,同岳飞一起打过仗” ,这些描述与张俊的身份高度相符 。虽然该墓曾被误写为韩世忠墓,但文史界通过对韩世忠墓在苏州灵岩山的公认,以及对误载原因的分析,可以反向佐证湖州菁山坞大墓为张俊墓的观点 。张俊因陷害岳飞而受到历史批判,当地后世对他多有鄙弃,从而导致墓葬信息被混淆 。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湖州菁山坞更有是南宋张俊真正的埋葬之地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朝着多个方向展开 。期待考古部门能够对湖州菁山坞大墓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通过出土文物、墓葬结构等实物证据来确凿地证实该墓是否为张俊墓 。这不仅有助于解开历史谜团,还能为南宋历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整理相关的历史文献,包括更多地区的方志、私人笔记、碑刻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综合分析,全面梳理张俊的生平事迹、家族背景以及与南宋政治、军事、文化的关系,为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细节 。加强跨学科研究,结合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张俊墓及相关历史问题进行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