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华路菜场对面,几个月前新开了一家馒头店。开业伊始,这家店便顾客如云,店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们争相购买。究其原因,是新店搞优惠活动,店内诸如红糖馒头、冰糖馒头、南瓜馒头等各类馒头,均以一元一个的价格售卖。而周边其他店铺同样的馒头,不仅售价1.5元一个,个头还比这家店的小。
有一次,老伴买菜路过,见当时买馒头的人不多,便买了十个带回家。吾辈品尝之后,觉得这馒头比我以前自己亲手做的好吃许多。从那以后,每天的早餐便固定为一个馒头、一个鸡蛋,再搭配一小碗白木耳,吃完后肚子饱饱的,感觉十分满足。回想过去,每天只能吃一大碗饭泡粥,连个小菜都没有,两个孩子也不过是多吃一个鸡蛋罢了。那时的生活,真可谓牛→马不如。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能过上这般安稳的日子,着实有一种“牛→马”般的幸福,内心满是知足。
后来,馒头店优惠活动结束,馒头恢复到1.20元一个。不过,在抖音商城上,仍以0.99元一个的价格售卖。我觉得实惠,便陆续下单,前前后后一共买了60个。
前两天,在牛皮学校,不知怎的就聊起了那个馒头。牛校长和学员们对此都嗤之以鼻,纷纷表示这馒头不好吃,没有嚼劲,口感松垮垮的,他们仅仅凭着新鲜感吃了半个就扔了。我却表达了不同看法,坚持认为馒头好吃。他们解释说,这是因为每个人口味不同。
今天凌晨醒来,我躺在床上,脑海中又浮现出关于馒头的讨论,心中不禁百思不得其解,为何牛皮学员们会觉得不好吃呢?早晨吃馒头的时候,我和老伴说起此事。在老伴的提醒下,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牛皮学员们都响应国→家“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的号召,每家都只生了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我们过去是在没有小菜的情况下,吃的是饭泡粥;而他们平日里的早餐,那可丰富多样,小笼包子、生煎馒头、烧饼油条、杨三毛圆子、山东煎饼、馄饨、浇头面条等等,应有尽有。
像牛校长和学员们,日常吃喝玩乐,以前频繁出入歌厅舞厅,饮食上吃的是海鲜,还有俄罗斯鱼籽,还会定期下馆子,山吃海喝,在这样的饮食习惯下,他们自然觉得红糖馒头难以下咽。
如此一分析,我顿时明白过来,我们和他们的生活起点不同。就好比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给他一碗面汤,他会觉得如同燕窝般珍贵;在寒冷的冬天,一个冻得发抖的人,给他一条破旧棉袄,他也会觉得无比温暖。
而牛皮学员们生煎包子都吃撑了,自然觉得红糖馒头不好吃。冬天他们本就穿得暖和,追求的自然是貂皮大衣这样更奢华的保暖衣物。这小小的馒头,背后反映出的,竟是不同生活层次所带来的巨大认知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