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故事宛如星星,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从小到大,我便是听着父母讲述的故事长大的。父亲擅长讲《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传奇,那些金戈铁马、斗智斗勇的情节,让我领略到历史的波澜壮阔。
而母亲的故事,则如同一幅细腻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她真实而又跌宕起伏的人生。
母亲的老家位于塘甸镇长板桥村。在她年仅五岁的时候,灾难如噩梦降临。太湖强盗的半夜光临,让原本温馨的家瞬间变得家徒四壁,能拿走的东西被洗劫一空。望着空荡荡的屋子,外公无奈之下,只能向隔壁邻居借了一副箩筐。前面坐着年仅3岁的阿姨,后面则是5岁的母亲。一家四口就这样踏上了投奔老市陌路岳父母家的路途,从此在市陌路定居下来。
这段经历,在母亲的讲述中,透着生活的无奈与艰辛,也让我看到了一家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
母亲7岁时,便开始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她要去杨家埠那边的白龙山挑番薯,去弁山割柴然后挑回家。那是一段充满艰辛的岁月,有一次天色已晚,可恶的东洋人却把城门关闭了。母亲和小伙伴们孤立无援,急得放声大哭。每每听到这里,我都能感受到母亲当时内心的恐惧与无助,那是在动荡年代里,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9岁那年,母亲为了帮补家用,不得不去湖州丝厂做童工。在那里,她受尽了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每天长时间的劳作,换来的却是微薄的收入和无尽的疲惫。
解放的曙光终于照亮了大地,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母亲如久旱逢甘霖般,积极投身于社 会 主 义建设中。她参加扫盲班,努力学习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凭借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出色的工作能力,母亲入了党,还当上了干部,实现了从被压迫者到建设者的华丽转身。
母亲的故事犹如一座宝藏,我如痴如醉地听着,这一听就听到了自己60几岁。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小故事,承载着母亲的喜怒哀乐,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我深受感动,便把它们一个个写成小文章,从2008年开始,陆续发表在了“新浪博客”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母亲那个时代的生活,感受那份坚韧与奋斗的精神。
在母亲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我也渐渐热衷于讲故事。但我主要是写,因为我性格内向,我会写自己小时候在自然灾害时期饿肚子的经历,那时候,不得不去割青草,在烈日下挑着沉重的西瓜皮,还要去放鹅。这些故事,是我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是对那段艰苦岁月的铭记。
然而,同样是讲故事,我所遭遇的却与母亲截然不同。我讲述自己的过往时,得到的并非理解与共鸣,而是咒骂。
我深思过后,总结出其中缘由。或许是因为我生活平凡,经济上并不宽裕,在他人眼中显得没出息,所以被人看不起,连说话的话语权都没有。
我不禁感叹,如果我每月养老金有一二万,老伴也有一二万。拥有两三套房子和别墅,再幸运地中个5000万大奖,想必情况就会截然不同。那时,人们对我的态度或许会变得无比热情,我家的门槛恐怕都会被前来攀附的人踩扁。
母亲的故事让我明白,生活虽充满艰辛,但只要心怀希望,积极进取,就能迎来光明。而我所经历的这一切,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实的残酷。但无论如何,母亲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