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吴江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今年三伏到8月18日结束,仅30天,打破此前连续10年“40天长伏”的纪录,被网友称为“十年一遇的最短三伏”。 相比于往年,今年的三伏为何“缩水”?据中国气象局科普资料显示,三伏天的计算依据传统干支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时长则取决于夏至到立秋间的庚日数量。今年夏至(6月21日)至立秋(8月7日)间仅有4个庚日,故中伏为10天,三伏合计30天。而往年间隔出现5个庚日,中伏便达20天,形成40天长三伏。 尽管今年入伏较晚,但高温并未迟到。6月以来,吴江已多次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区气象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伏天的长短与实际酷暑时长无必然关联,高温走势仍取决于当年天气形势。 入伏首周,吴江以高温阵雨天气为主,体感闷热。最高气温36℃,出现在26日。伴随着高温的,还有午后频发的短时阵雨。区气象台工作人员提醒市民朋友,三伏天温度高、湿度大,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症状,需立刻停止户外活动,必要时应及时就医。 来源:吴江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