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湖论坛

搜索
 找回密码
 注册
在本论坛发布谣言、色情、反动、侵权等内容将依法严肃处理,区公安局举报电话:0512-110 。 申请删帖
查看: 2267|回复: 10

盛泽科技文化人物轶事:程开甲“我搞原子弹是命中注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4 13:50 来自- 中国浙江绍兴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程开甲“我搞原子弹是‘命中注定’的”


程开甲先生.jpg

▲程开甲先生


      题记:程开甲说:“我来搞原子弹,除了用‘命中注定’,还真找不出什么更好的解释了。”——摘自《“两弹一星”采访札记》,载《大江南北》2019年第1期
      

      《文汇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派记者对十几位“两弹一星”元勋进行过深入采访,积累了大量素材,当年出于保密原因,写成的稿子一篇都没能发表。2019年11月,在程开甲教授逝世一周年时,原作者整理出有关程开甲教授的采访札记部分内容,首次公开发表,表达对他的缅怀之情。本文即根据札记节选编写。


导师和“师兄”都搞原子弹

      三十年代,程开甲在浙江大学读书,听了刚从德国留学归来的王淦昌博士,开设有关《铀的裂变》的讲座,王淦昌介绍了哈恩和迈特纳发现铀原子裂变现象的经过。程开甲说:“王淦昌是我的老师,他那时刚从国外回来,很年轻,大家都称他为‘娃娃教授’这是程开甲第一次接触原子核的问题,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1995年春节程开甲教授(右)拜访王淦昌.jpg

▲1995年春节程开甲(右)拜访王淦昌


      当时,束星北教授从美国留学回国后,被竺可桢校长请来浙大任教,教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也对程开甲产生重要影响,程开甲的毕业论文《相对论的STARK效应》就是在束先生指导下完成的。程开甲对束先生很敬佩,他说:“束先生的物理学天赋极高,智力超常,他有许多思想和念头,如果不是客观环境的恶劣,他会抓住时机,琢磨透了,就极可能做出轰动世界的成果。”


束星北先生,程开甲撰文《束星北先生的学术思想》.jpg

▲束星北先生,程开甲撰文《束星北先生的学术思想》


      程开甲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到英国留学,进爱丁堡大学,师从国际量子力学权威马克思·波恩先生,攻读量子力学理论。在波恩门下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先后有:彭桓武、杨立铭、程开甲和黄昆。波恩的外国学生中还有福克斯、卢森堡、费米,都是搞原子弹的,他们都是程开甲的“洋师兄”。程开甲的“中国师兄”彭桓武也搞原子弹。所以程开甲说:“我来搞原子弹,除了用‘命中注定’,还真找不出什么更好的解释了。”


第一个技术方案就获通过

      1960年,程开甲调到北京,让他去花园路报到,他事先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单位。后来李觉少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告诉他,是调他来搞原子弹的。李觉说:“调你来北京,是钱三强推荐,经邓小平批准的。”


▲1976年,程开甲夫妇在新疆红山坳家门口.jpg

▲1976年,程开甲夫妇在新疆红山坳家门口


      一天,程开甲接到通知,让他去见张爱萍。张爱萍要他拿出一个原子弹试验的技术方案,并要求他搬家到新疆的罗布泊去。张爱萍把原子能所的吕敏、陆祖荫、忻贤杰调来,给他当助手。吕敏是吕叔湘的儿子,出身书香门第。他们几个人就在西直门的一间房子里,开始搞《关于第一种试验性的工作纲要》和《紧急安排的研究项目》两份文件。

      对于第一颗原子弹,由于受苏联专家的影响,倾向飞机空投的人较多。程开甲等人不主张空投,在文件中陈述了空投的几种弱点,主张地面塔上试验。程开甲认为:第一次就用空投,没有经验,飞机很难找准爆心。大量仪器和效应物都布置在爆心周围,投不准,就很难测试到准确数据。空投飞机能否安全返航,也是未知数,另外空投容易泄密。

      地面塔爆炸之后,会掀起地面泥土,产生大量烟尘,烟尘随风飘出去会污染很大一片地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程开甲经过计算分析,如果原子弹在102米高塔上爆炸,污染问题就可解决。最终实爆时铁塔高度为102.43米。之后的第一颗氢弹试验也采用塔上爆炸,并把铁塔加高到110米。


▲程开甲教授在核试验基地居住过的旧址.jpg

▲程开甲教授在核试验基地居住过的旧址


      张震寰主持会议讨论了这个方案,会后由国防科委报告了中央,中央批准了塔上爆炸方案。第一个方案就一次性顺利通过,仿佛也验证了程开甲“命中注定”的说法,使程开甲充满信心,从此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试验工作上,为了避免两头牵挂,他干脆把全家都搬到了罗布泊。


罗布泊地名里的“诗情”
      
      在一般人眼里,戈壁深处杳无人烟的罗布泊,环境恶劣,又要常年埋头于枯燥繁琐的工作,使人无法忍受。而在程开甲等科学家们看来,这里有别人无法体验的“诗情画意”。其实,罗布泊的“诗情画意”是“两弹人”情怀的写照,他们的美景不在眼里,而是在心里。


▲在大风飞沙中搭帐篷.jpg

▲在大风飞沙中搭帐篷


      程开甲等人刚到罗布泊时,就在孔雀河边搭帐篷住了下来。当时,罗布泊试验基地好多地方还没有名字,基地司令张蕴玉说:按照苏联编号方法编号吧。张爱萍既是一名战将,又是诗人,常常诗情横溢。张爱萍说:这个地方叫孔雀河,这样好的名字不用,还用什么?孔雀开屏多美,就叫“开屏”吧。

      他们对基地每一处进行考察,每到一个地方,张爱萍就给那个地方命名。兵站附近也有一条河,又生长甘草,他起名为“甘泉”;女同志住的地方叫“木兰村”;此外还有“黄羊沟”“蜻蜓山”“骆驼山”“白云岗”等新取的地名。基地大本营所在地,有马兰花盛开,所以取名为“马兰”。后来,马兰响遍全国,马兰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代名词。


▲如今的马兰基地.jpg

▲如今的马兰基地


      程开甲对前来采访的记者,第一句话就问:“你去过罗布泊吗?应该到那里去走走看看。”他对那里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喜欢地名里的“诗情”,还让记者一一记下。

***作者留言:《盛泽科技文化人物轶事》系原创,欢迎阅读和分享,如要引用或转载,请联系作者。


发表于: 2024-6-24 17:14 来自- 中国江苏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核司令”—程司令,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核事业!可歌可泣,彪炳千古
发表于: 2024-6-24 18:13 来自- 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6-24 18:22 来自- 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8:35 来自- 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8:35 来自- 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6-24 20:36 来自- 中国江苏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6-24 20:39 来自- 中国江苏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6-26 11:42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26 15:05 来自- 中国浙江绍兴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5-4-29 15:09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本论坛发布谣言、色情、反动、侵权等内容将依法严肃处理,区公安局举报电话:0512-110 。 删帖申请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小黑屋|手机版|吴江新闻网 ( 苏ICP备2022046825号 苏新网备2008040号 )

GMT+8, 2025-5-11 12:49 , Processed in 0.042405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东太湖论坛中发表的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东太湖论坛支持或反对此观点。
如果在论坛中有网民发表的不实内容,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本论坛并不承担相关的责任。
如果您认为情节严重,您可以向警方报案。我们按法定程序积极配合,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投诉电话: 在线投诉
电子邮箱:
点击 >> 删帖申请
苏公网安备 32050902100654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