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汾湖,晨雾如轻纱漫过鼋荡,阳光穿透薄雾洒在粼粼水面,泛起细碎的金光,远处空中传来清脆的鸟鸣,成群的候鸟轻盈掠过水杉林,翅尖点起细碎水花,仿佛在与湖水嬉戏,这是首批来到汾湖的候鸟——骨顶鸡。
图为正在鼋荡湖面嬉戏觅食的候鸟与飞驰而过的沪苏湖高铁列车相映成趣。(汾宣供图)“大约一周前,成群候鸟陆续来到鼋荡,其中以大批骨顶鸡最为显眼。到了元旦期间,就是候鸟迁徙的高峰期,尤其是成群红嘴鸥铺展水面、翩跹嬉戏时,那景象才叫震撼。”在鼋荡坚守观鸟七年的陆文忠告诉记者。据他多年观察,得益于汾湖水质持续提升,水中鱼虾等水生生物愈发丰富,为候鸟提供了充足食源。如今,汾湖的候鸟不仅数量逐年增多,品种也在不断丰富。
如今的鼋荡,13平方公里的水域中,野生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逐年攀升,这里早已成为候鸟越冬的绝佳栖息地,每一声鸟鸣,都是对汾湖生态的由衷赞许。候鸟年年回来,数量与种类的持续增长,背后是汾湖生态环境的蝶变升级。近年来,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汾湖作为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将生态治理视为重中之重,以鼋荡为“样板间”,携手沪苏两地探索生态协同治理,联合巡河、联合执法、联合监测、联合保洁的创新机制,让跨省域水体治理告别“各顾各”的困境,交出了物种多样性提升、水生植物群落稳定的优异答卷。
与此同时,太浦河——这条流经苏浙沪的人工河,在“沪湖蓝带计划”推动下实现联保共治。汾湖段22.04公里的岸线之上,沿河乡村环境整治、生态体系修复同步发力,如今水质连续多年稳定达标,清水绿岸、风光旖旎,成为跨省域水体治理的典范。
从鼋荡到太浦河,从水体净化到生态修复,汾湖正持续擦亮绿色发展“底色”。未来,汾湖将继续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深耕生态建设,厚植绿色优势,让每一片湖泊都保持澄澈,每一寸岸线都充满生机,让候鸟年年归来、流连忘返,让生态之美成为水乡人居文明典范的鲜明底色,让碧水蓝天成为汾湖最亮眼的名片。
来源:吴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