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章第三句“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直译、思想内容以及现实意义的详细解释。
一、原文直译
“绵绵若存”:绵绵,连续不断,像存在一样;若,仿佛;存,存在、持续。“用之不勤”:使用它,不会感到劳累或耗费过多精力。
合起来的直译:它(指“道”或“自然之道”)连续不断地存在,仿佛一直存在着,用它不会感到疲惫。
二、思想内容
这句话强调“道”的持久性和自然性。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绵延不断的存在,就像源源不断的水流,永不枯竭。利用“道”或顺应自然的法则,不会感到费力或疲惫,因为这是顺应自然的方式。它的“绵绵”性质意味着“道”是永恒、无尽的,不需要人为的努力去维护或强求。
三、现实意义
顺应自然:在生活和工作中,顺应自然规律、遵循事物的本性,往往比强行干预更有效率,也更省力。
长久之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像“道”一样,既不急躁,也不懈怠,才能达到长远的目标。
简朴无为:不必过度操劳,顺其自然,反而能事半功倍。这对于现代社会强调的高效率、减压、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内心平和:认识到“道”的绵延不绝,有助于培养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减少焦虑和压力。
总结:这句话传达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道”是永恒的存在,利用它无需费力,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平和与持久的心态,从而实现更高效、更和谐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