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源远流长,其历史脉络清晰可考,并最终凝聚为现代意义上的教师节。 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便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古训,将尊师之道置于与孝道同等重要的地位。汉晋以降,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的孔子诞辰日,皇帝都会亲自主持祭孔仪式。此后历代相沿,祭孔规格不断提升,孔子诞辰日逐渐成为事实上的教师节,而庄重的祭孔大典则成为当时教师节的核心庆典活动。
进入近现代,教师节的设立进入了探索阶段: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人率先倡议,将每年6月6日定为教师节。该提议虽未获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正式承认,却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1939年,国民党政府决定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并颁布《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这一规定未能在全国有效推行。
1951年,教育部与全国教育工会曾联合宣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作为“教师节”。然而,由于缺乏专属的纪念意义,这一决定在实际中并未得到执行。 直至改革开放后,设立专属教师节的呼声再度高涨。1981年,徐伯昕、吴贻芳、叶圣陶等17位著名人士以政协委员名义联名提案,正式建议设立独立的教师节。经过数年的调研与论证,1985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通过国务院议案,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同年9月10日,新中国迎来了第一个具有明确法律地位的教师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