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篇文章时,我父亲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人世间。被宣判那天,外科医生说,他就像 “一座着了火的房子,烧得只剩下框架了”。而这场 “大火” 的源头,或许早在 13 天前就已埋下 —— 那时,我们带着康复的期待把他送进这家三甲医院,却没想到一步步走进了失控的深渊。 一、从 “有希望” 到 “病危”:13 天的诊疗时间线里,藏着多少被忽视的预警?父亲今年 70 岁,6 月 1 日突发脊髓炎,在吴江中医院治疗后已能站立行走,只剩大小便困难、插尿管辅助。为了进一步康复,我们 6 月 24 日转入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 “苏附一院”),入院时医生说 “问题不大,好好调理能恢复”。但 13 天后的 7 月 7 日,当我们带着 “好转出院” 的诊断转入康复医院时,迎接我们的却是: - 肛门口流脓,CT 显示肛周脓肿、盆腔积液;
- 血小板暴跌至 25×10⁹/L(正常 100-300);
- 血培养检出细菌,确诊脓毒血症,当天签下病危通知书。
7 月 9 日,我们重新回到苏附一院抢救,外科医生看着检查报告直摇头:“你们来晚了,感染已经全身扩散,耽误太久了。” 我反复翻看父亲的病历,才发现这场 “爆发” 从来不是意外 —— 从入院第一天起,预警信号就像针一样扎在纸页上,却被医生和护士一次次忽略。 二、那些被 “视而不见” 的感染信号:三甲医院的 13 天里,到底漏了什么?1. 肛周潮红、大便带粘液:明明是感染早期,却被一句 “外观正常” 轻轻带过父亲入院时就有 “肛周潮红、大便带粘液” 的症状,护工也多次提醒护士 “老人肛门周围颜色不对,大便里有黏糊糊的东西”。但医生查房时只看了一眼,说 “没事”,连最基础的肛门指检都没做。 后来我才知道,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肛周潮红 + 粘液便是感染的典型早期信号。深部肛周脓肿在没破溃时,光靠眼睛看根本发现不了,必须通过指检触摸深部是否有硬结、压痛 —— 这是《外科诊疗规范》里明写的要求,苏附一院的医生却连这一步都省了。 更让人心寒的是护理。父亲由护工陪护,护士从未教过护工如何清洁肛周、如何观察感染迹象,甚至连 “便后用温水冲洗、涂抹防护膏” 这种基础操作都没提过。直到出院,护理记录里关于肛周的描述只有一句话:“会阴部皮肤较前好转”—— 好转在哪里?谁来证明? 2. 白细胞 16.38×10⁹/L、CRP 爆表:重度感染指标摆在眼前,却被归为 “隐匿性炎症”父亲的血常规报告显示:白细胞 16.38×10⁹/L(正常 4-10),中性粒细胞占比 97.8%(正常 50%-70%),超敏 C 反应蛋白(CRP)高到正常数值的数倍。医生跟护工说 “可能有点隐匿性炎症,用点抗生素就行”,连感染科、血液科的会诊都没申请。我后来查了《感染性疾病诊疗指南》:当白细胞超过 15×10⁹/L、中性粒占比超 90% 时,属于 “重度感染”,必须立刻排查感染源(肛周、盆腔、泌尿道都是重点),且必须启动多学科会诊。但苏附一院的医生不仅没排查,还跟我们说 “血小板低是脊髓炎和药物导致的”,绝口不提 “感染可能扩散成脓毒血症” 的风险。直到 7 月 3 日复查,中性粒细胞占比仍高达 90.2%(正常上限 70%),医生还在病历里写 “炎症指标好转”。现在想来,这哪里是 “好转”?分明是感染在深部悄悄 “燎原”。 3. 腹胀腹痛时的灌肠:在感染未控的情况下,这操作是在 “火上浇油” 吗?6 月 27 日,父亲说腹胀腹痛得厉害,排不出便。医生没查大便常规,没评估肠道是否有炎症,直接让护士灌肠:先用石蜡油,不行;再用 200ml 温水,终于排便了。护士记录 “症状缓解”,但没人注意到排出的大便里粘液更多了。 后来康复医院的医生告诉我:“患者当时血小板低、感染指标高,肠道黏膜可能已经充血水肿,这时候灌肠很容易捅破黏膜,让细菌直接进入血液。” 我不敢想,这次 “成功” 的灌肠,是不是加速了感染扩散的推手? 4. 出院前的发热与异常指标:凭什么判定 “可以出院”?7 月 5 日,父亲出现发热,护士说 “对症处理后正常了”。7 月 7 日出院当天,医生查房看了一眼肛周,说 “没红肿没破,没事”,就开了出院单。 但我们带着他到康复医院时,医生一检查就发现:肛门口有脓液渗出,体温 38.9℃。CT 显示的肛周脓肿、盆腔积液,绝不可能是出院后 3 小时内突然长出来的 —— 这意味着出院时,感染已经 “潜伏” 在父亲体内,只是苏附一院的医生没发现。 我至今想不通:出院时中性粒细胞占比 90.2%(远超正常)、3 天前刚发过烧、大便仍困难,这些明明都是感染未控的信号,为什么一张 “外观正常” 的检查表,就能让一家三甲医院放走一个随时可能病危的老人? 三、维权路上的 “踢皮球”:当三甲医院的回复遇上卫健委的 “复制粘贴”出事之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苏附一院,得到的回复只有冷冰冰的 “流程合规”: - 说肛周潮红 “没破就不算感染”;
- 说感染指标异常 “已告知家属可能有隐匿性炎症”;
- 说出院评估 “符合标准”。
我们向苏州市卫健委投诉,得到的回复更让人心凉 —— 几乎是把医院的说法复制粘贴了一遍,连 “未做肛门指检”“未启动会诊”“未查感染源" 这些核心问题都没提。 我的父亲现在已经不在了,他自己估计也是想不明白,明明就是一个脊髓炎,也就一个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怎么就会要了他的老命。 我们就想知道: - 为什么明晃晃的感染信号,13 天里就没一个医生护士重视?
- 为什么对 70 岁的老人,连最基础的肛周护理指导都没有?
- 为什么重度感染不排查源头,反而在指标未正常时就让患者出院?
四、写在最后:我们要的不是道歉,是一个能让人放心的医疗环境作为家属,我们曾对三甲医院充满信任,才带着父亲来寻求 “进一步康复”。可 13 天的诊疗,让一场有希望的康复变成了生死离别的人间惨剧。 今天写下这些,不是想煽动情绪,只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在复杂的医疗流程里,任何一个被忽视的细节,都可能成为压垮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仍在等苏附一院的正面回应,等一个对 “13 天漏诊” 的合理解释,等一个能让家属安心、让患者放心的处理结果。 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能帮我们转发扩散 —— 不是为了声讨,而是为了让每一家医院都记住:你们笔下的 “外观正常”“指标好转”,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和一个个在病房外煎熬的家庭。
(附:文中所有时间、检查数据、诊疗行为均来自病历及医院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