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南宋历史长河中,张俊作为中兴四将之一,其生平经历与身后之事一直备受瞩目。张俊生前备受高宗宠遇,进封清河郡王,死后赠封循王,丧葬规格等同于异姓亲王 ,在南宋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张俊墓的记载,在无锡地方志中却充满了疑问与争议。这些疑问不仅关系到对历史人物墓葬地点的准确认定,更深刻反映出历史文献在传承过程中的复杂曲折。深入研究无锡地方志中张俊墓的记载,对于南宋历史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把握张俊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也能为南宋历史研究以及地方文化研究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助力我们揭开南宋历史的神秘面纱,还原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真实面貌。 张俊其人及历史地位张俊,这位在南宋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的人物,于公元 1086 年出生在秦州成纪,也就是如今的甘肃省天水市。年少的他便投身军旅,凭借着自身的勇猛与智谋,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张俊积极投身于抗金斗争,他率领部队奋勇作战,多次立下战功。 在北宋靖康元年(1126 年),金军围攻太原,张俊随制置副使种师中前往救援。在榆次之战中,种师中兵败战死,张俊却能率领所部数百人突出重围,且在撤退途中斩杀金兵五百余人,其英勇之名就此远扬。同年,金兵包围北宋都城汴京,张俊又随从信德守将梁扬祖前往救援,展现出他在危难关头的忠诚与担当 。 南宋建立后,张俊更是成为高宗赵构的心腹将领。建炎元年(1127 年),赵构即位,张俊被任命为御营前军统制。此后,他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战役,为南宋政权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炎三年(1129 年)的明州之战,堪称张俊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当时,金军南下,赵构逃往温州,留张俊在明州抵御金军。张俊率部殊死抗击,毙敌数千人,极大地挫败了金军的锐气。此役不仅让南宋军队士气大振,也让张俊声名远播,明州之战的 “小捷” 被列为 “十三处战功” 之首,有着 “中兴战功自明州一捷始” 的赞誉 。 绍兴年间,张俊继续在战场上纵横捭阖,他不仅镇压了农民起义和叛将李成等部,还多次阻击伪齐刘豫及金军的南侵。他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 “中兴四将”,所部被称为张家军,在南宋初期的军事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绍兴四年(1134 年)十月,金兵再度来袭,南宋朝廷上下一片恐慌,张俊力主抗击,他的坚定态度为稳定南宋军心起到了重要作用。绍兴六年(1136 年)十月,伪齐发兵三十万大举侵宋,张俊率部夹击,大败伪齐军,此役后,张俊因功进领镇洮、崇信、奉宁军三镇节度使 。 除了军事上的成就,张俊在南宋朝廷中的政治地位也举足轻重。他深得高宗赵构的信任与宠遇,多次受到嘉奖和提拔。绍兴八年(1138 年),宋、金首次议和,高宗赐张俊为 “安民靖难功臣” 称号,并拜官少傅。绍兴十一年(1141 年),张俊升任枢密使,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 。然而,也是在这一时期,张俊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变。为了迎合高宗赵构和秦桧的求和政策,他主动交出兵权,并协助秦桧制造伪证,促成了岳飞冤狱,这一行为成为他人生中难以抹去的污点,也让他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 。 张俊生前进封清河郡王,死后赠封循王。他的一生,既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卫南宋政权的辉煌功绩,也有在政治上为求自保而陷害忠良的不齿行径。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南宋初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军事斗争,也为后世研究南宋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 。 无锡地方志中张俊墓记载的主要内容在探寻无锡地方志中张俊墓的相关记载时,《常州府志》和《锡山景物略》成为了关键的研究文本 。康熙年间编纂的《常州府志》在 “陵墓” 条目中明确记载:“无锡县循郡王张俊墓,高宗御书碑额曰:‘安民保泰翌戴元勋之碑。’后杨琏真枷发之 。”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获取到几个重要信息。其一,它明确指出张俊墓位于无锡县,这为我们确定张俊墓的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二,提到了高宗御书碑额,这不仅彰显了张俊在当时的显赫地位,也表明了朝廷对他的重视程度 。然而,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将张俊的封号记载为 “循郡王”,而在大多数正史中,张俊生前进封清河郡王,死后赠封循王,并不存在 “循郡王” 这一封号 。这一错误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当时编写人员对历史资料的掌握不够准确,或者是在信息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 成书于明代崇祯时期的《锡山景物略》,作者王永积在记载张俊墓时也出现了诸多疑点。书中称张俊葬在无锡青山(即今马山街道华藏山) ,同时还提及岳飞坟也在无锡青山并被祭祀 。但我们都知道,岳飞的真身墓位于杭州市西湖边上,这是有明确历史记载和考古证据支撑的事实 。《锡山景物略》中的这种错误记载,背后原因可能较为复杂。一方面,当时的信息传播渠道有限,作者获取的信息可能存在误差 。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存在地方文化竞争的因素,某些地方可能希望通过将名人与本地联系起来,来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但这种做法却违背了历史事实 。 此外,《锡山景物略》中还记载华藏寺是南宋绍熙年(1190 - 1194 年,宋光宗赵惇的年号)为祭祀张俊而建的祭祠 。然而,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记载与史实严重相悖 。南宋为岳飞平反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秦桧死前夕,高宗就开始清除其党羽,起用被秦桧排挤的人 。宋孝宗时期,虽然为岳飞平反并不彻底,但也迈出了重要一步,追复了岳飞原来的官职,并寻得遗骸以礼安葬,还宣布寻找岳飞后人并给予官职 。到了宋光宗、宋宁宗时期,蒙古族崛起,金朝国力下滑,南宋朝廷政治风向发生根本性变化,朝野武力北伐的气势高涨 。最终,南宋下定决心为岳飞彻底平反,认定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夺秦桧的 “申王” 爵位和 “忠献” 谥号,将其改谥为 “谬丑”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锡山景物略》中所说的华藏寺在宋光宗绍熙年为祭祀张俊而建是完全讲不通的 。即便当时朝廷为岳飞平反还未达到高潮,秦桧、张俊仍有残存余党,但此时秦张势力已大为减弱,风向对他们不利,其余党为求自保,也不敢做出为张俊建祭祀寺庙这种对自身无益的事情 。
记载中的疑问剖析(一)封号之误:“循郡王” 的错谬在探究无锡地方志中张俊墓记载的准确性时,《常州府志》里 “循郡王” 这一错误记载格外引人注目 。在封建时代,爵位的授予有着严格的制度和明确的等级划分 。从历史资料来看,张俊在生前凭借着自己的战功和对朝廷的忠诚,备受高宗宠遇,被进封清河郡王 。这一封号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如《宋史》中就详细记录了张俊进封清河郡王的过程 。而在他死后,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赠封循王 。这一过程体现了封建王朝对功臣的追封制度,也反映了张俊在南宋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 然而,《常州府志》却将张俊的封号记载为 “循郡王” 。这一错误的出现,极有可能是由于府县志编写人员信息匮乏,对历史知识掌握不足 。在当时,编写地方志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如资料的收集困难、编写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等 。爵位谥号在封建时代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明确的含义,一字之差,释义便可能相差千里 。“循王” 与 “循郡王”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代表的等级和意义截然不同 。“循王” 是对张俊死后的追封,体现了朝廷对他的高度认可和尊崇 。而 “循郡王” 这一称呼在历史上并无依据,这种错误严重影响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这也提醒我们,在研究历史时,不能盲目依赖单一的文献资料,而应广泛查阅各种正史、野史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相互印证和比对,以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例如,在研究张俊的生平与封号时,除了参考《常州府志》,还需结合《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正史资料,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 (二)墓葬地点存疑:岳飞墓与张俊墓记载冲突《锡山景物略》中关于张俊墓与岳飞墓的记载,与公认的史实存在着严重的冲突,这无疑给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扰 。书中称张俊葬在无锡青山(即今马山街道华藏山),同时还提及岳飞坟也在无锡青山并被祭祀 。然而,岳飞的真身墓位于杭州市西湖边上,这是被世人公认的事实,有着明确的历史记载和考古证据 。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 年),岳飞的孙子岳珂勘定北山的下智果寺与岳坟 “委是毗近”,愿自行创建,买田供瞻,请僧焚修,于是南宋朝廷下诏改赐紧邻岳飞墓的下智果寺充岳飞功德寺,并赐额 “褒忠衍福禅寺” ,这便是今天杭州岳王庙的始基 。此后,岳飞墓历经多次修缮和保护,成为了人们纪念岳飞的重要场所 。而《锡山景物略》中关于岳飞坟在无锡青山的记载,与这些确凿的历史资料相悖,显然是不可信的 。 这种错误记载的出现,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当时的信息传播有限,作者获取的信息不准确,从而导致了错误的记录 。在古代,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和书籍记载,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 。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存在地方文化竞争的因素,某些地方可能希望通过将名人与本地联系起来,来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但这种做法却违背了历史事实 。以一些地方争夺名人故里的现象为例,某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业,可能会牵强附会地将一些名人与本地联系起来,而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损害了历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 此外,《锡山景物略》中关于张俊墓在无锡青山的记载也存在疑点 。虽然书中明确指出张俊葬在无锡青山,但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说法 。在研究历史墓葬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地理位置等 。仅凭《锡山景物略》的单一记载,难以确定张俊墓的真实位置 。因此,对于《锡山景物略》中关于张俊墓与岳飞墓的记载,我们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通过更多的历史资料和考古研究来进行验证和判断 。 (三)华藏寺修建记载与历史背景相悖《锡山景物略》中华藏寺为祭祀张俊而建的记载,与南宋为岳飞平反的历史背景严重相悖,这一错误记载也反映出了该文献在历史记录上的偏差 。据《锡山景物略》记载,华藏寺是南宋绍熙年(1190 - 1194 年,宋光宗赵惇的年号)为祭祀张俊而建的祭祠 。然而,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 南宋为岳飞平反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秦桧死前夕,高宗就开始对秦桧的势力进行清理,命秦桧与其子、孙同时致仕,并不断清除其党羽,起用被秦桧排挤的人上台 。宋孝宗时期,虽然由于宋高宗赵构还在世,此次平反并不彻底,但也追复了岳飞原来的官职,并寻得遗骸以礼安葬,还宣布寻找岳飞后人并给予官职,迈出了为岳飞平反的重要一步 。到了宋光宗、宋宁宗时期,蒙古族崛起,金朝国力下滑,南宋朝廷政治风向发生根本性变化,朝野武力北伐的气势高涨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宋下定决心为岳飞彻底平反,认定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夺秦桧的 “申王” 爵位和 “忠献” 谥号,将其改谥为 “谬丑” ,明确指出秦桧 “纵敌” 的罪行,至此岳飞冤案才完全得到平反,秦桧等人在南宋官方被正式定性为奸臣 。 在宋光宗绍熙年这个时期,朝廷为岳飞平反的进程已经在不断推进,秦桧、张俊等与岳飞冤案相关的人物逐渐被视为奸臣 。此时,秦张势力已大为减弱,风向对他们不利,其余党为求自保,也不敢做出为张俊建祭祀寺庙这种对自身无益的事情 。这就如同在现代社会,对于那些被历史定论为负面的人物,很少会有人公开为其立碑纪念一样 。例如,在历史上犯下严重罪行的人物,在后世往往受到批判和唾弃,不会有人为他们修建纪念性建筑 。所以,《锡山景物略》中关于华藏寺是为祭祀张俊而修建的记载,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历史发展不符,是错误的 。
(四)神道碑的重重疑点关于张俊墓的神道碑,存在着诸多疑点,这些疑点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无锡地方志中张俊墓记载准确性的怀疑 。在探寻无锡地方志中张俊墓的相关线索时,神道碑成为了一个关键的研究对象 。据记载,无锡市有张俊墓之说,最早依据是后被编入《四库全书,海陵集卷二十三》中,宋代人周麟之撰写的 “张循王神道碑” 。全书中说这个碑文中讲到张俊死后,是年九月十一日葬于常州无锡县塘湾山 。这篇洋洋洒洒三千四百多个文字的神道碑文,本应是确定张俊墓位置的重要依据,但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疑问 。 关于该神道碑是否存在于无锡马山街道华藏寺,至今尚无确凿证据 。有人声称在某年华藏寺附近曾挖出一个无字石碑,有人说可能是历经六七百年后,石碑上的字迹因自然侵蚀而消失 。然而,这种推测缺乏合理性 。一般来说,石碑在自然条件的浸蚀下,表面腐蚀程度是深浅不一的,只会出现局部字迹消失的情况 。而周麟之撰写的神道碑有三千四百多个字,要使所有字迹全部消失得一干二净,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仅凭这个无字石碑,难以认定它就是周麟之撰写的 “张循王神道碑” 。 更为蹊跷的是,在古代高官的丧葬中,神道碑是封建礼制中最为重要的物件之一 。它必须是由皇帝命令大臣以朝廷的名义撰写,用来总结大臣一生的功过和朝廷的恩德,这是封建制度的脸面,中央官方正史必定会重墨记录 。可 “张循王神道碑” 虽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学习和临摹,很有名气,但此神道碑文却在元人编的《宋史》上没有,仅是原记录在周麟之私人的文学作品专集《海陵集》中,后直到清代才连同《海陵集》一起被摘录《四库全书》中 。甚至在无锡县志上也并未被记载 。无锡县志中记录了许多古代碑文及墓志铭,其中不乏比张俊地位低的人的碑文 。张俊在历史上颇具名气,其神道碑文却未被无锡县志收录,这一现象显然有悖常理 。按照常理,像张俊这样在南宋朝廷中地位显赫的人物,其神道碑理应受到重视并被县志记载 。这种异常情况进一步加深了对无锡张俊墓相关记载的怀疑,也让我们对无锡地方志中关于张俊墓的记载准确性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 探究疑问产生的根源无锡地方志中张俊墓记载疑问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复杂根源,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古代的信息传播方式相对有限且效率低下 。在没有现代先进通讯技术和便捷交通的情况下,信息的传递主要依赖于人力,如信使、邮驿等,或者通过书籍、碑刻等载体进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容易受到距离、时间、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偏差、遗漏甚至错误 。以《锡山景物略》中关于岳飞墓和张俊墓的错误记载为例,作者王永积身处明代崇祯时期,距离南宋已有数百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关于张俊墓和岳飞墓的准确信息可能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 。当时的信息获取主要依靠前人的记载和民间传说,而这些来源本身就可能存在不准确之处 。民间传说往往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会加入一些虚构的情节或者夸张的描述 。当这些传说被记录下来时,就可能误导后人对历史事实的判断 。此外,古代书籍的抄写和印刷也存在一定的误差率,不同版本的书籍可能会出现文字差异,这也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 。 地方文化竞争也是导致疑问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地方都希望通过与名人的关联来提升自身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于张俊这样在南宋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其墓葬地点自然成为了一些地方争夺的对象 。某些地方可能出于发展地方文化、吸引游客等目的,牵强附会地将张俊墓与本地联系起来 。这种行为往往缺乏充分的历史依据,只是为了满足地方的某种利益需求 。以一些地方争夺名人故里的现象为例,有些地方为了打造旅游品牌,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证明某个名人与本地的关系,甚至不惜篡改历史资料或者编造传说 。这种地方文化竞争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历史的真实性,也给历史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关于张俊墓的记载中,《锡山景物略》中所说的张俊葬在无锡青山,就很可能是受到了地方文化竞争的影响 。作者可能受到当地一些传说或者地方利益的驱使,而没有对历史事实进行深入的考证,就将张俊墓记载在无锡青山,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出现 。 历史文献传承的复杂性更是使得疑问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历史文献在传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战乱、朝代更迭、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文献的散失、损毁或者篡改 。在南宋时期,张俊作为朝廷的重要官员,其墓葬相关的文献资料应该是比较丰富和准确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始资料可能在战乱中被焚毁,或者在朝代更迭中被遗失 。后来的地方志编写者在撰写相关内容时,可能无法获取到最原始、最准确的资料,只能依据一些二手甚至三手资料进行编写 。这些二手资料在辗转传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和偏差 。此外,不同朝代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也会对历史文献的传承产生影响 。在某些时期,统治者可能出于政治目的,对历史文献进行篡改或者删减,以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 。这种行为也会导致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受到损害 。例如,在南宋后期,为岳飞平反的过程中,一些与岳飞冤案相关的人物,如张俊,其历史形象和事迹可能会受到重新评价和解读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文献资料可能会因为政治因素而被修改,从而影响了后人对张俊墓相关历史的准确了解 。 结语通过对无锡地方志中张俊墓记载疑问的深入剖析,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明确了《常州府志》中 “循郡王” 的记载错误,还原了张俊生前进封清河郡王、死后赠封循王的真实封号 。同时,也指出了《锡山景物略》在名人墓葬记载和华藏寺修建记载方面与史实的严重不符,揭示了其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 。此外,对神道碑的存疑之处进行了详细探讨,发现其存在诸多不合理和异常的情况 。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由于历史资料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对于一些疑问的解答还不够完善,仍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地方 。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可能仍有一些未被发现的资料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