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南极的吴江第一人张治亚
▲1988年11月8日,张治亚先生(右一)与马德里美术学院院长加尔塞兰女士(右二),《西班牙雕刻》作者啸声(左三)等人合影。
人物简介:张治亚(健在,现居北京,生年不详,家住盛泽柳家弄,其弟今仍住弄内)。1950年考入军队干校,抵京后转往北京外国语学院,主修英语兼修西班牙语。1957年毕业分配到文化部工作,旋又调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对外联络局任翻译。后调往对外贸易部,任部长秘书。后又至文化部外联局工作。随后被外交部派往中国驻古巴大使馆、阿根廷大使馆、墨西哥大使馆、西班牙大使馆任一秘、文化参赞。张治亚为资深译审,曾参与《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西班牙文笔译,并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还应邀到阿根廷的南极科考站进行考察。1997年退休。——摘自《盛泽目澜社区十六位近代文化科技名人展》,2019年10月1日。
据原新华社副社长庞炳庵先生(常熟人)回忆:1953年国务院指示北京外国语学院筹建西班牙语系,校领导从英语系和法语系调出22个学生,加上两个调干生,共24人,组成新中国第一届西班牙语学习班,于当年2月3日正式开课。张治亚就是其中一位调干生。
庞先生说:1956年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翻译处的西班牙文部基本上由北外西语班师生组成。汤柏生、王怀祖、黄志良、杨恩瑞等同学都担任过毛、周、刘等领导同志接见重要外宾的西语口译工作。1956、1958年和1960年,西语班的庞炳庵、王辉、汪德健、张爱珠、张治亚都曾分别先后担任过中国京剧团、重庆杂技团和中国艺术团访问拉美国家时的翻译工作。
▲庞炳庵先生介绍
通过这段回忆,使我们知道张治亚学习西班牙语最初的情况。西语班学习为他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后来担任中国驻外使馆外交官打下基础。由于张治亚严谨、低调的作风,他的事迹很少为人所知,笔者所收集到的资料非常有限,以下仅记录张治亚在驻外使馆工作时的几件事。
八十年代初,张治亚先生担任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一等秘书。
1982 年4月1日晚,同在使馆工作的张治亚夫妇和黄志良夫妇一起,在使馆内宴请阿根廷一家大报的社长米格尔夫妇。尽管客人迟到了近三个小时,中方人员仍然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米格尔夫妇到达后,不断向中方人员表示歉意,并解释说他们迟到的原因,是因为被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召进了总统府,参加一个紧急会议。在会议上,加尔铁里正式通报了阿根廷政府已决定对英国占领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采取军事行动,收回领土主权。
这个消息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因为这意味着阿根廷将对英国不宣而战。米格尔还透露,阿根廷武装部队已经出发,几个小时后就会进攻马岛。中方人员对这一情况非常重视,询问了这是否是一次早有准备的战略行动。米格尔确认了这一点,并表示加尔铁里总统要求新闻界大力配合,争取国内和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斯群岛
当晚,即将爆发的马岛战争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要话题。尽管大家已经无心用餐,但中方人员仍然按照原定安排,招待米格尔夫妇观看了一部中国风光片。期间,张治亚与黄志良简单商议后,由黄志良一人离开,到馆里向魏宝善大使汇报这一紧急情况。张治亚估计,国内可以在马岛攻击战打响前一两个小时收到这份报告。事后得知,国内收到报告后立即通报了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当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凌青大使正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这是代表团得到关于马岛战争的第一个情况报告,对于准备安理会讨论和作出决议,表达中国政府的态度,非常及时和有用。
事后,魏大使在使馆的一次工作会议上特别表扬了黄志良和张治亚,指出他们提前四个小时获得马岛开战消息看似偶然,实则蕴含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就在于他们平时注重交友,朋友多,信息来源广。外交战线的重要信息,对维护国家利益和作出战略决策,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关键作用。
* * * * * *
1984年1月14日至2月1日,张治亚先生随中国南极考察代表团一行5人,应阿根廷政府邀请,到阿根廷建在南极半岛的考察站对南极进行考察,历时十七天,行程约九千公里。张治亚先生是我们吴江踏上南极第一人。
考察团乘坐“天堂湾号”极地抗冰运输船,从阿南端火地岛乌斯怀亚港出发航渡南大洋,张治亚先生与代表团团长、中国海洋局局长罗钰如先生两人受到特殊待遇,被安排住在巴里奥斯船长的隔壁,各住一个单间,还跟船长同餐小灶,其余三名团员住在后主甲板舱,跟船上的中级军官一起就餐。第一个晚餐时,正好穿越素有“阴阳关”之称的德雷克海峡,狂风巨浪打来,浪花扑向船桥的玻璃窗,船身猛烈摇晃,餐桌上的瓶子和碗碟猛地倒下,张治亚先生顿时翻肠倒肚,把刚吃下的饭菜统统呕吐出来。南极给客人来了个“下马威”。
▲排量一万多吨的“天堂湾”号极地抗冰运输船行驶在南极海峡
他们登上南极大陆后,先后对阿根廷的埃斯佩兰扎、尤巴尼、巴列维、德赛帕松等4个南极科考站进行了考察。考察团详细考察了解了阿根廷南极科考的组织管理、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仪器设备、后勤保障等情况,近距离观察帝企鹅、阿德雷企鹅、威德尔海豹等南极动物的生活状态,并采集了一批矿石和生物标本。
埃斯佩兰扎站三面依山一面傍水,坐落在一个山坳里,这个站共有51人,其中男子21人,妇女9人(其中4名是教师),孩子21人。他们的生活物资均由国内供应,吃用淡水则取自后山的天然融雪湖。这里还有一所“南极小学”,孩子们可以接受启蒙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位女教师对中国客人说,她在给孩子们讲地理课时,会告诉他们太阳从东方的中国升起,然后转到阿根廷。代表团成员走上古老的冰盖,到企鹅的筑巢地考察企鹅的习性。
▲中国考察队员与阿根廷埃斯佩兰扎站的员工、家属们在一起合影
在进入“希望湾”时,他们遭遇到浮冰,“天堂湾号”受阻,阿南极司令部派来破冰能力更强的“伊里撒尔号”,结果又因主机损坏而返航。考察团只得放弃考察位于茹安维尔岛的马兰比奥站。不过,他们在“希望湾”领略了南极壮美的冰川和姿态万千的浮冰。
他们航行到南设得兰群岛组成的海湾,看到众多小岛上有阿根廷、苏联、智利、民主德国等国家设立的南极考察站。他们登上乔治岛,考察了阿根廷的尤巴尼站和巴列维站,采集了笠贝、海带及其他藻类标本。
在德赛帕松站所在的福斯特湾,尽管湾外风浪咆哮,湾内却微风习习,水波涟漪,高处积雪皑皑,稍低部分却没有冰雪。“太好了!”考察团成员们不约而同地感叹起来。在高寒荒凉的南极大陆上,这里可算得上是“天堂”了,“我们将来就在这个岛上设个考察站吧!”
最后,他们到达“欺骗岛”,原来,这个岛是火山喷发后留下的一个大火山口。他们在这里看到了南极海底温泉,象刚揭开的蒸笼,一股股白烟腾冲直上。张治亚先生和董兆乾脱下外衣,想去泡温泉,当他将手伸入泉眼,“哟”的一声,就把手抽了回来。原来泉水温度至少有六、七十摄氏度!所以才叫“欺骗岛”。
▲《瞭望》周刊1984年6月4日第23期封面,中国考察团在南极,张治亚先生(面朝镜头者)走在南极半岛上
在南极的荒凉、严寒、冰山、冰海环境中,考察团经历了南大洋上的风浪考验。在回程途中,考察团收到了阿根廷南极局长罗伯特·A·达伊的贺电,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受到了阿根廷政府和人民群众、科学家的热烈欢迎。罗局长回国后,专门写了考察总结报告,他表示:“我们正在积极准备,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派船进行一次南大洋考察,争取在南极大陆建立一个临时度夏考察站。同时,我们将在国内建立一所极地研究所和训练基地。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南极,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 * * * * *
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可与《堂吉诃德》比肩。1984年是史诗作者何塞·埃尔南德斯150周年诞辰,阿根廷文化节要举行隆重的纪念,并将他的诞辰定为该国传统文化节,于是要展出各种版本的《马丁·菲耶罗》。得知此消息后,张治亚先生立刻与国内文学研究会联系,希望出版中文版《马丁·菲耶罗》,赴阿根廷参展。那时,文学研究会的负责人知道北京大学教授赵振江先生已经翻译了这部史诗,但是离纪念活动只剩下三个多月了,当时尚无激光照排,要排字工人一个一个地检字,因此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此书。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文学研究会的副会长陈光孚先生给六位中央领导人写了一封信,请求玉成此事。最终,《马丁·菲耶罗》的出版作为国家任务,被交给了湖南人民出版社。就这样,一本装帧优美、印制精良的《马丁·菲耶罗》中文版如期面世,在阿根廷受到广泛好评。《马丁·菲耶罗》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科研成果二等奖,并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馈赠阿根廷政府要人的礼品。
▲《马丁·菲耶罗》中文版封面(赵振江译)
张治亚先生从阿根廷回国时,给赵振江先生捎来阿根廷有关方面颁发的译者证书和一枚纪念币。他们两人开始交往。
1986年,张治亚先生担任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文化参赞。第二年2月,赵振江先生突然接到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秘书长加西亚·卡萨诺瓦先生的来信,信中谈到该大学《红楼梦》出版委员会“需要一位中国西班牙文学者的帮助,以克服订稿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障碍”,并说“经过与中国驻马德里大使馆文化处协商”,认为赵先生是“对此项工作合适的人选”。这时赵先生才知道,是张治亚先生向格拉纳达大学推荐他的。
▲1987年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西班牙时,张治亚先生(右一)与团长、长影导演陆建华(左三)及成员们合影
赵先生立即赶赴西班牙,投入《红楼梦》西文翻译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红楼梦》第一卷(前四十回)终于在1988年9月28日问世。加西亚·卡萨诺瓦先生撰写了前言。这一天,在格拉纳达文化中心马德拉萨宫举行了隆重的发行仪式。北京外文局代表团一行4人(其中有《红楼梦》的英文译者、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以及张治亚先生应邀出席。国内《文汇报》作了报道。
▲西班牙文版《红楼梦》1-3卷封面
《红楼梦》在西班牙的欢迎程度出乎人们意料。第一卷第一版的2500册统统被一家发行公司买走,并且在一个多月内售完。这对一个大学出版社、一个仅有四千万人口的国度,几乎是史无前例的。第二卷(第四十一至第八十回)于1989年9月出版。第三卷(后四十回)2005年出版。张治亚先生前后策划的这两套外国文学巨著的出版,是他在中外文化交流上的贡献。
***本文作者留言:《盛泽科技文化人物轶事》系原创,感谢阅读分享,如要引用或转载,请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