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的广告画家丁浩
▲丁浩先生(时年79岁)
人物简介:丁浩(1917—2011)字皓叟,原名丁宾衍,生于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 中共党员(1956年入党)。自上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从事商业美术设计, 为当时著名的广告画家。中国美协会员、上海市美协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上海市书协会员,上海市广协顾问、中国工业设协设计委顾问、上海水彩画研究会顾问。1951年任教上海美专。1952年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年画宣传画创作组长。1959年调上海市文化局受命筹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次年学校建成任教务主任,后来任工艺美术系兼国画系主任。1978年10月调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任装潢美术系主任、教授。——摘自《丁浩:一位勃发海派美设教育文脉,从上海美专·市美专·轻高专应大的先贤》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友会2020年1月4日公众号。
丁浩自幼爱好画画,从5岁起就临摹芥子园画谱,13岁在读高小时,画了十多幅水彩画参加盛泽“群育馆”举办的画展,在乡里小有名气。1931年随父亲到上海生活,拜高安可为师学习水彩画,从此在上海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1933年9月,丁浩进入上海两家最大的广告公司之一的联合广告公司,在图画部当练习生,学习广告设计。公司管理层从董事长到理监事成员,学历和职业背景横跨广告业、学界、报界、工商界和美术界,他们拥有先进的广告理念、宽广的国际视野、最新的行业资讯、丰富的社会资源。图画部画家有马瘦红、张子衡、张以恬、钱鼎英、胡衡山、王通、张雪父、周冲、陈康俭、黄琼玖、陆禧逵、张治中等,主任王莺,他的工作方法,每人各有分工,有的人画彩色印刷稿,有的人画黑白报纸广告,有的人画黑白人物画,有的人画香烟壳子、酒瓶等器皿杂物,有的人写美术字,虽有分工但不刻板,有时会打乱分工界限,什么都要画,因此经过图画部的学习锻炼,往往就培养出多面手,什么广告都会画。
▲1939年联合广告公司图画部部分职员(左四丁浩)合影
在他们身边熏陶久了,自然而然受益良多。丁浩说:“将各位老师的特色都潜记于心,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广告画的门道和技能”。他们既有专业学识,又有教学经验,丁浩与其他练习生一起,有名师传带。
丁浩深知自己没有经过美术学校系统学习,因此格外用功。他对自己严格要求,每天下班后6点钟吃过晚饭,别人出去听书、看戏、跳舞,他不出去,每星期除了去看一场电影外,从7点钟开始,不是练画就是阅读美术史论和世界名著,到12点睡觉。这样每天坚持5小时业余自学,由此磨练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自我管理能力和意志力,为将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联合广告公司条件很好,订阅了许多报刊杂志,其中不少国外美术杂志。这期间,丁浩每天拼命看报、看杂志里的广告,揣摩广告设计要素。他大量临摹人物画,掌握对线条的运用。一次,陈康俭告诉他,美国有个出名的插图画家,叫拉格坦,画女人画得很漂亮。他就去专门搜集资料,学习拉格坦的画法。后来他又觉得光临摹还不够,需要了解人体解剖知识,于是便又自学解剖学。
▲丁浩临摹的解剖图,同事们说比原画还要细腻柔和
刚开始丁浩学习陈子佛的《艺用人体解剖学》,后来另一位画家黄琼玖从美国回来,带回来一本勃拉特培莱著的《人体结构和解剖》,内容更详细。丁浩便用拷贝纸把100多页插图全部临摹下来,逐步对解剖有了充分理解。学完了解剖,他又学人体画,专门到苏州美专去旁听颜文梁教授石膏人体素描课。回来后,他找雕塑照片,如《人体美在艺术上的应用》、《马若雕刻集》、《米开朗琪罗的雕塑》等,对照着解剖学来学习人体画。
丁浩通过一步一步规划自学,在完全自律下实现了每一个目标,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这一切就在他的广告设计上展露出来。他画的新女性,给“仕女”换装旗袍后,俏丽的脸庞加上苗条的身姿,充满时代和都市气息,受到读者喜爱。三四十年代《申报》、《大公报》、《新闻报》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丁浩的广告作品:宇宙牌雨衣、地球牌绒线、白猫花布、船主牌香烟、大陆大药房、雅霜……等著名品牌。他绘制的彩色时装仕女的日历,也被大量印制,受到市民群众欢迎。
▲丁浩设计并刊登在各报上的广告作品
当时,有丁浩的朋友传出一则戏言:说丁浩的广告画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美女画,他画的女人特别漂亮,不光长得漂亮,穿着打扮还非常时尚,甚至有些超前。有读者偶尔看到了丁太太,才恍然明白,难怪丁浩笔下的“美女们”眉眼间都有几分相似,原来是描摹家中现成的美女画出来的。
▲丁浩创作的美女画以其夫人为原型
丁浩的黑白广告画出名后,公司老板怕丁浩被别的广告公司挖走,特别规定不准在画上署名。但丁浩自有策略。他就向另外一家小广告公司投稿,同时多赚点钱贴补家用。丁浩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上签署笔名“丁浩”,从此丁浩的名字就传开了,而大家都不记得他的真名叫“丁宾衍”。四十年代,丁浩就成为沪上知名的著名画家。
建国后,丁浩先是在上海美专任教,主要教授速写课程。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院系调整时,丁浩和张乐平一起进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宣传画年画创作室共事。丁浩创作了反映新中国新风尚的《门画》。
▲丁浩创作的门画《丰收》
《门画》汲取旧式门神画的表现形式,大胆创新,赋予时代内容,把“劳动英雄”“增产模范”树立为新中国建设者的代表。丁浩在这个时期,非常勤奋,他与同事们共同深入生活,写生,创作,探讨新的设计语言,追求真正能反映时代、表现社会发展的作品,创作了大量宣传画。
▲1952年6月,华东暨上海文艺界进行第一次整风运动,图为上海美术界第一整风小组,摄于绍兴路20号。右起:王琦,丁浩,江帆,陶谋基,米谷,叶苗,张乐平,沈柔坚,丁深,洪荒,丁可,蔡振华,文中。
这个期间,丁浩还与程十发、杨兆麟深入山东农村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回来后合作创作了反映农村合作化的连环画《老孙归社》(杨兆麟创作脚本,丁浩、程十发绘画),受到出版社领导的鼓励和读者的好评,当时外文出版社还选取其中的54幅出版了精装外文本,还被浙江美院人物画系选为线描范本教材。
▲连环画《老孙归社》中的一幅(1953年)
***本文作者留言:《盛泽科技文化人物轶事》系原创作品,欢迎阅读和分享,如要引用或转载,请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