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杨继陶的故事
人物简介:杨继陶(1923一2012)原名杨孝桢,江苏吴江人。1948年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科。曾先后在中华全国音乐者工作协会上海分会、华东音协、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沪剧团学馆任职。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中小幼音乐教研会理事,副研究馆员。曾先后为动画片《三只蝴蝶》、儿童剧《花儿朵朵开》、歌曲《女农艺师之歌》谱曲。写有《重视早期儿童音乐人才的培养》等文章。——摘自《上海社会科学界人名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1980年,杨先生曾在《吴江文史增刊》上发表过《我所走过的音乐之路》的文章,他从家乡盛泽民间音乐对他的熏陶说起,全文有五页,比较详细地向父老乡亲讲述了他的音乐生涯。笔者近来整理盛泽科技文化人物资料时,另外找到他没有讲到过的一些故事,记录在下。
1945年3月杨先生考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艺术教育专修科音乐组,走上了音乐之路。当时校址是在四川璧山,第二年迁址到苏州拙政园内。他在璧山时间不长,但在校内活动很活跃,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民歌演唱会,还加入音乐组同学自发组织的《人间曲社》,从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这期间,他采集、记录、整理了一些民间歌曲,并且作为主要编辑者,与同学们一道编辑了一本油印本《民歌选集》。
九十年代璧山县志办在编写《璧山县志》时找到他,从他那里看到这本油印的《民歌选集》,并写入县志。这本书只有36页,手写体,由璧山县军训所印刷。书虽小,但记录的民歌密密麻麻,有四川、绥远、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广东和香港民歌,有伊克昭盟小调、青海情歌、曲江民谣等,有王洛宾、马亚雄、白澄、沙梅等音乐家记的谱,还有刘大白创作的歌词,涵盖面很广。
▲《民歌选集》封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人间曲社》编辑,1946年3月璧山军训部印刷所出版
据社教学院的同学回忆,说杨先生写过一篇《记璧山“人间曲社”》的文章,目前笔者尚未找到。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最后并入苏州大学,载入苏大校史。
1960年,杨先生为故事影片《向阳花开》作曲。这部电影由赵清阁编剧,禹卫平导演,张鸿眉、王丹凤、程之等著名演员担任主演,讲述了先进生产者周玉珍主动支援永新针织厂的薄弱环节——磨平小组的故事。电影主题歌《一枚枚针儿闪银光》,由黄宗英作词,杨先生作曲。剧组成员都是当时的著名艺术家,这部电影的音乐是杨先生和合作者萧黄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该片在全国各地放映时,民族化的音乐和画面剧情的紧密配合给观众留下极深印象。据说,赵清阁为创作《向阳花开》,还专门下缝纫机厂体验生活。电影上映后,得到过邓大姐的肯定。
杨先生说过:“1942年我从沦陷了的上海来到桂林。抗战大后方的桂林政治空气比较民主,群众性歌咏活动很活跃,真可谓全城无处不飞歌。那时我参加过歌咏团,唱过许多抗战歌曲,其中有一首《胜利进行曲》‘九宫幕阜发战歌,洞庭鄱阳掀大波。’这首歌对我们这些从沦陷区来到后方的青年很有感受,印象特别深刻。以后专业学习音乐,从桂林又到四川。在合唱课上唱过‘垦春泥’、‘嘉陵江上’,这些烩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作品,都是贺绿汀同志的作品。”他对贺老很钦佩。
贺老1953年到上海文联主持筹建华东音乐家协会,杨先生在协会刊物《中国音乐》编辑部任编辑,从此他在贺老领导下工作。1972年贺老恢复工作,杨先生得到消息后第一个前去探望。当他跨进原来堆满图书的贺老工作室时,只见房间里四面空空,只剩下一只旧书柜和三、五本书,一番凄凉景象。贺老开口第一句就问杨先生:“你知道吗?”杨先生立刻想到是指贺老心爱的女儿不幸去世的事,心里一阵难过,说不出话来。
▲杨继陶编写的儿歌选《骑马上北京》,儿童读物出版社1954年4月出版
接着贺老布置他到上海几所中学和小学,调查了解钢琴课是否已恢复?这几所学校过去都有学习钢琴的传统。几天后杨先生把实际情况向贺老作了汇报,在极左思想影响下,这些学校的琴课停了,钢琴分散了,教师也调走了。贺老就说他要向教育局长反映,力争恢复钢琴教学。跟贺老在一起,杨先生无论公事私事都可以畅所欲言,一点也不拘谨。
1979年3月,上海乐团在上海市政府礼堂举办贺老复出后第一场声乐作品音乐会,就是杨先生第一个报道的,发表在《人民音乐》1979年第6期。杨先生还保存了这场音乐会的节目单,并在他参与编写的《上海市音乐志》中编入了这份节目单。
1988年杨先生报道了《上海举行庆祝贺绿汀从事音乐活动六十五周年茶话会》,这次会议规格很高,市委书记、市长给贺老发来贺信,主要分管领导都出席了会议。杨先生在报道的最后,引述一幅对联:“名曲阙阙传后世、铁骨铮铮不老兵”,敬献给贺老。从杨先生的叙述和举动中,可以看出,贺老一直对他很爱护,他对贺老则怀着感激之情。
▲杨继陶珍藏的《上海乐团:贺绿汀声乐作品音乐会节目单》(1979年3月)
后记: 这篇文章写好后放在手边有将近一个月,前几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组“父亲们的故事·寻谣计划”,是前几年的文章。这个活动由音乐人小河在2018年发起,组织各地音乐人在全国各地寻访父辈们的童谣。上海寻谣乐队2020年在市区和郊区,跟将近三百个老人有过采集聊天,资料大概有一百一十首,筛选出来优秀作品大约十首。小河说:“我们觉得这十首儿歌具备穿透时空的能力,值得通过我们的手、通过演唱交接给未来。比如《小鸟醒来》,它的作曲者杨继陶先生就花了毕生精力在做儿童音乐的创作,大概有几百首之多。”
该乐队还找到了杨先生的女儿,住在新华路一条弄堂里的杨幸幸女士,请她亲自给乐队演唱他父亲创作的《小鸟醒来》,讲述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当年《小鸟醒来》是北京歌曲编辑部向全国征集的入选作品,曾经在上海流行一时,与他父亲创作的另一首《大白鹅》一起被编入小学音乐教材。
杨幸幸女士回忆:杨先生与太太是在大学里认识的,两人是同学,感情很好,毕业之后选择一起到上海工作,在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任职。杨先生特别喜欢民间音乐,解放后曾在上海师范附小工作了一年,和小朋友们相处得很愉快,从此投入了儿童歌曲的创作,特别是50到60年代的作品较多,是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写过几部儿童歌舞剧,比如《花儿朵朵开》,1959年为上海美术电影厂的木偶歌舞《三只蝴蝶》作曲。
每年上海音乐界的盛事“上海之春”音乐会,杨先生作为筹办人之一,都非常忙碌,要到锦江饭店住上半个多月,音乐会结束人都消瘦很多。杨女士是大女儿,在她四岁半时,父亲就教她学钢琴,十岁时带上红领巾,父亲专门为此写作了一首歌《红领巾》。尽管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她错过了专业从事音乐的机会,但从小音乐的耳濡目染还是对她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杨女士退休后又重拾了弹钢琴,跟郑德仁太太学习怎么教钢琴,现在平时会教小朋友弹琴,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乐趣。
2012年4月,杨先生去世,按照他生前的遗愿,遗体捐献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本文作者留言:《盛泽科技文化人物轶事》系原创,感谢阅读和分享。如要引用或转载,请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