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芦墟老街,袁利明糕团店的煎饺是不少“80后”“90后”记忆里的神仙美食,里面藏着他们童年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眷恋。 凌晨5点,芦墟老街还未完全苏醒,袁利明糕团店已飘出阵阵煎饺香。 香气里藏着一对母子的光阴故事,也沉淀着芦墟老街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已有糕点制作经验的袁利明拜师学艺,很快学会了煎饺等小吃的制作手艺,随后在芦墟老街开了“袁利明糕团店”。四十多年来,店内点心备受当地人喜爱,尤其是煎饺,成了这条老街的长红美食。 小小一只煎饺,看上去平平无奇,吃起来却惊喜连连。 定制的饺子皮,比市面上常见的个头更小,皮更薄;每日新鲜供应的猪腿肉,以好品质保证好口感——鲜明的味觉体验,让很多游子想起故乡时,首先浮现脑海的,就是这口煎饺的滋味。 “我吃的是煎饺,也是情怀。”30岁的张女士回忆,学生时代,她放学后经常会买上一份煎饺,如今在外工作,逢年过节回乡时,总要来到芦墟老街,尝一尝童年的味道。 下午1点,店内座无虚席。老街上的居民、周边的游客、附近的上班族……不约而同,只为那一口煎饺的味道。 店家介绍,眼下煎饺销量每天2000只左右,多的时候能有5000只。 近年来,袁利明的儿子张钰在跟着母亲学煎饺手艺,好将这家店铺传承下去。 为了照顾更多客人的口味,张钰改良了煎饺制作手艺,皮更薄了、馅变多了,煎饺底部微微发焦,更香更脆了。 这些细微改变如老树新枝,既延续着传统的基因,又在阳光下伸展出自己的姿态。 “我守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情感寄托。”张钰说。
来源:吴江新闻网
|